一场暴雨冲出了一个市长的良心。2025年的夏天,中国北方不少城市都遭受了暴雨的冲击,有的城市四天下了一年的雨,有的城市出现了内涝,街道成河,车辆漂浮。
可同样地处北方大地,山西大同却扛住了上游内蒙20多个小时的泄洪,大同最大的河流御河稳稳当当,整个大同安然无恙,有的大同市民甚至还专门跑到河边拍摄百年一遇的奇观。
在一样的大雨面前,为什么大同可以独善其身?只有大同人知道,这个问题的答案藏在一个名字里。
这个名字就是耿彦波。
耿彦波在大同当了5年市长。大同人对他的态度由最初的不信任变成了依依不舍,大同人说最怕两件事,一是耿市长身体累垮了,二是耿市长被调走了。最简单朴素的话却透着大同人对耿彦波的认可。
2008年耿彦波刚到大同,这座曾经的煤都,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荣光,灰蒙蒙的天空,破败的街道。大同与其说是一座城市,不如说是一个大型城乡结合部更为合适。老百姓自嘲说污水基本靠蒸发,垃圾基本靠风刮。那时的御河河道狭窄淤塞,防洪能力脆弱不堪,被市民戏谑为“雨季看海,旱季看草”
那个时候的大同人对改变不抱什么希望,新来的市长大家不熟悉不了解,更不会报太大的希望。
耿彦波到了大同,每天早上天刚亮就出门,他不坐办公室,不带秘书,马路边上买个烧饼就是早餐,在大同这里走走,那里看看,那双皮鞋满是灰尘和泥土。大同的清洁工和路边的小摊主,经常是一天之中最早见到耿市长的人。
他走遍了大同的每个角落,他在大同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城建风暴,耿彦波以御河为界,西边老城恢复古城风貌,东边建新城搞现代化御河。耿彦波还下大力气整治御河,要把御河御河防洪标准从20年一遇提升至百年一遇。
这个要求在大同炸了锅,不理解的人说一个北方干旱城市花巨资搞百年防洪是劳民伤财,骂耿彦波好大喜功。
耿彦波不管这些,带着工程师一次次徒步勘察河道,鞋上永远裹着厚厚的尘土。规划图在他手中反复修改:拓宽河道、加固堤坝、清淤疏浚、截污治污。工作没有完成,耿彦波就算发高烧也不休息,用凉水洗把脸继续检查工地和开会。
耿彦波没有双休日,周末他经常独自微服私访。5年来,耿彦波呆在市长办公室的时间里少得可怜,他真正的办公室不是在工地就是在街道,随时开现场会,发现问题当场解决。
那几年,大同人说见市长比见局长还容易。
有干部说拆迁难,耿彦波的回答是把利益让给老百姓,拆迁就不难了。做这些都要钱,耿彦波拍板抵押政府储备土地,向银行融资。
有干部说难度大,耿彦波直接当着所有人的面指着官员的鼻子就开骂:“干不了是你的失职,干不了就赶紧辞职!”
耿彦波很严厉,大同大大小小的干部被他骂是常有的事。耿彦波不仅骂人,他还会动手,他如果检查发现工程质量不过关,他手里的矿泉水瓶就砸向负责的干部;市民反映安置房质量不行,耿彦波抓起一把水泥塞到工头领口里怒骂:你对得起老百姓的血汗钱吗?
正是这份近乎苛刻的较真,让御河治理工程顶住了压力,也顶住了时间的考验。当多年后罕见的暴雨裹挟着上游泄洪的洪峰奔涌而至,大同却安然无恙,所有人都知道了耿彦波当年的苦心。
耿彦波在大同的五年,大同发生了翻地覆的变化,扩建道路改善了百姓交通出行问题,历史建筑复兴和保护丰富了人民的生活,环境也变得优美整洁;
耿彦波不仅治理御河,他还力推集中供热全覆盖,拆掉千家万户的小煤炉,让大同人冬天不再烟熏火燎;他投入巨资改造校舍、均衡教育资源;他顶着财政压力,拿出40多亿元,彻底解决了困扰十多万下岗职工多年的养老和医疗保险悬案;
他关闭污染企业,见缝插绿,硬是把一个曾被环保部点名的黑三角城市,变成了如今周边居民躲避雾霾的清新绿洲。
耿彦波在大同五年,这五年赶上了大同之前50年的变化。
耿彦波的做法有人说太激进了,耿彦波也挨过不少骂,也有很多外号,有人说是他是耿菩萨,有人说他是耿疯子,也有人说他是耿拆拆。但耿彦波不在乎说宁接一时骂,不接千秋骂
有人问耿市长做事归做事,态度不能柔和点吗?
耿彦波的回答却是,我还有多少时间?大同还有多少时间?大同这一次冲上去就冲上去了,冲不上去的话,历史不会再给大同机会了。
2013年,一纸调令,耿彦波将离开大同,赴任太原。
离任当日,一幕震撼的场景出现了:成千上万的大同市民,从四面八方自发涌上街头,他们自发在请愿书上签名,恳请耿彦波留在大同。
在这个"网红"官员层出不穷的时代,耿彦波的故事像面镜子。他没有微博账号,不会说漂亮话,却用沾满泥的皮鞋、磨破的笔记本、市民挽留的泪水,让人看到了一个市长的良心。
启泰网-免息股票配资-网炒股配资-深圳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