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69年,著名科幻作家儒勒·凡尔纳笔下诞生了一艘超越时代的潜艇——鹦鹉螺号。一个半世纪后,这艘承载着科学幻想与人文思考的潜艇,在中法两国艺术家的共同打造下,以全新的舞台形态浮出水面。融黑光剧、偶剧、科幻剧、喜剧于一体的中法共创奇幻舞台剧《海底两万里》,在经过香港艺术节、阿那亚戏剧节演出之后,近日来到北京艺术中心上演。这场光影交错、幽默诙谐的演出,带领观众在充满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戏剧之旅中,开启了一场别具一格的海底冒险。
这部由法兰西喜剧院导演克里斯蒂安·埃克与中文剧本改编田晓威、中方导演查文渊等中国团队联合创作的舞台剧,在AI与多媒体技术泛滥的时代,选择了一条返璞归真的道路:零LED屏幕、零电脑灯,仅凭“黑光剧”技术与手工戏偶,将凡尔纳1869年的科幻经典转化为一场令人屏息的深海奇旅。在数字化时代,中法艺术家用双手证明:最质朴的材质,反而能唤醒最奇幻的想象。
该剧大胆突破原著的叙事框架,赋予故事全新的喜剧内核。开场一分钟的黑暗,瞬间抓住观众的好奇心,随后阿龙纳斯教授与伙伴登上“鹦鹉螺号”,滑稽的色彩冲淡了紧张感,奠定了喜剧基调。教授三人组与尼摩船长三人组之间碰撞出奇妙的火花,不仅创造出独特的幽默体验,更映射出尼摩船长与现代社会的割裂。在现代观众眼中,尼摩船长不再是原著中超越时代的存在,反而像是被时代抛弃的人,他在海底建立王国的抗争背后,是深深的无奈与悲哀,这种角色转变带来的喜中生悲,成为该剧深刻之处,展现出创作者对原著跨越百年的独特思考。
整场演出中仅有六位演员,既要塑造人物,还要化身“黑光魔术师”,在纯黑幕布间以肢体喜剧与光影技术,构建出海底奇幻场景。只见灯笼鱼自黑暗中游出,散发诡异光芒;巨型章鱼触手猛然突破舞台边界;发光的精灵水母群在虚空中漂浮……黑暗中若隐若现的海洋生物身影,将观众带入神秘梦幻的海底世界,激发人们对未知领域的好奇与想象。光与影的巧妙对比,营造出超现实的氛围,演员与灯光的精准配合,呈现奇妙的消失术与飞翔术。最终,当鹦鹉螺号隐入光影,谢幕时演员们手持道具现身,观众才惊觉这么多魔幻生物,竟只由六名演员分别操控。这或许正是中法艺术家穿越文化深海送达的礼物——在算法统治想象的时代,重新教会我们如何用双手和黑暗编织梦境。
中法艺术家之间的美学碰撞,将原著中150年前人类对于海洋的想象与东方哲学相融合,让人感悟,真正的奇幻不是技术炫目,而是人心与技艺碰撞时的火花。正如该剧制作人翁世卉的精准总结:“它足够赤诚,让孩子看懂奇幻;足够深邃,让成人看见150年前科幻照进现实的诗意。”
记者:王润
启泰网-免息股票配资-网炒股配资-深圳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