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,西方列强就试图与清朝最高层建立联系,但在当时的清朝体制下,西方还不具备与清朝平等交往的资格。
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方就要见咸丰,结果咸丰跑了
第二次鸦片战争中,列强都有把国书递交给皇帝的诉求,这让当时的咸丰是不能接受的。蛮夷之人,还想见大皇帝,怎么可能。于是打打停停,英法联军进北京的时候,咸丰已经跑到热河去了。到了1860年中英《北京条约》签订,在条款了加了要在京驻公使。这样才有机会见大皇帝了。
1861年清政府说皇帝太小不方便见
1861年3月,西方各国公使陆续进入北京,但觐见皇帝之礼一直未能实现。当时的理由是咸丰在热河,不便举行。后咸丰帝去世,新皇帝同治帝太小,太后不便见外人。驻京的公使想亲递国书也不可能,一些公使将国书副本递交给总理各国事务衙门。
要不要让西方公使见皇帝,封疆大吏讨论后,还是认为不遵守清朝礼治就不行
1867年,《天津条约》换约时间快到了,奕䜣让沿海疆吏提对策。下发的圣旨第一条就是觐见之礼,“自古两国修好,使臣入觐,载入史册…今夷并未进入中国,而必以中国之礼绳之,其势有所不能”。意思是不能像以往一样,还要以中国之礼约束西方使节。
这种现在看起来并不是特别重要的事,奕䜣一个人都不敢拿主意。沈葆桢、刘坤一等大臣,均不同意改变清朝的觐见之礼,甚至要备兵与夷人打仗。曾国藩、李鸿章等重臣均委婉表示不能改废礼仪。只有左宗棠表示可以以西方礼仪觐见。
如此大规模的讨论觐见礼仪,足见觐见之礼对朝廷的重要。沿海疆吏与西方已经交往这么多年,对觐见之礼还是固守传统。
1869年,修约时,因同治帝年纪尚小,没有觐见。
同治帝结婚后,清朝再次讨论西方公使见皇帝的问题,1873年终于实现了
1872年,同治帝大婚,意味着亲政。第二年,日本来中国换约,提出皇帝亲政,我们要去送书,恭贺。李鸿章上奏皇帝,西洋各国要觐见皇帝,让皇帝定夺怎么样的方式。
1873年,同治帝亲政。西方五国向总理衙门提交照会,要觐见皇帝,以表祝贺。总理衙门与五国使节进行了谈判,可以见,但要下跪。西方使节当然不同意。
此时,李鸿章负责筹议,他已经改变了1867年时的态度:“彼求之十数年,迄今仍不准一见…倘拒之于目前,仍不能拒之于日后,甚至议战议和”一个觐见之礼十几年还没有实现,甚至引发战争,所以拖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, 应该想怎么见的问题。
与西方各公使前后谈判3个多月,最后确定各国公使不行跪拜礼,他们觐见本国君主行三鞠躬,觐见清朝皇帝改为五鞠躬。奕䜣自然知道礼仪变动,是朝廷的要事,因为觐见之礼已经多少年讨论。他把与各国公使谈判的文本上奏同治帝,同治下旨,同意各国公使觐见。
1873年6月29日,五国公使在紫光阁觐见同治帝,持续时间半个多小时。紫光阁并不是皇宫,而是皇家花园,以往是接见藩属国的地方。清朝一直耍这种小聪明。
从鸦片战争开始,到接见西方公使的实现,用了33年的时间。
启泰网-免息股票配资-网炒股配资-深圳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