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及明英宗朱祁镇,人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便是“土木堡之变”。他是明朝历史上唯一一位被敌军掳走的皇帝,同时也是唯一一位曾两次登上帝位的君主。若非……明代宗朱祁钰在谦等忠臣的竭力捍卫下,大明王朝得以勉力延续,续写辉煌200年。若非此,明英宗或许便成了明朝末代君王。
明英宗虽曾一度让大明江山险些戛然而止,然其亦有一举值得称颂:他终结了自太祖朱元璋以来沿袭的妃嫔殉葬习俗。由此,皇帝崩逝后,后宫妃嫔不再需以身殉葬。明英宗之所以作出此番决策,实乃出于对发妻钱皇后的深切怀念。
钱皇后无子,受英宗庇护。
钱皇后出自显赫的靖难功臣世家,实至名归的大户闺秀、功勋世家之女;她,乃张太皇太后(即诚孝昭皇后,明仁宗的贤内助,明宣宗的慈母,明英宗的祖母)亲自为孙儿精选的佳偶,是母仪天下的皇后。
值得一提的是,钱皇后在大婚前未曾与英宗谋面,然而,婚后他们之间的感情却异常和睦,英宗对钱皇后宠爱有加,敬重备至。唯一的缺憾是钱皇后的腹中始终没有传回喜讯,然而,钱皇后以德服人,宽容大度,从不因英宗宠爱其他妃嫔而心生嫉妒。因此,后宫之中,其他妃嫔好消息频传。而首位为英宗诞下皇子的,竟是一位出身民间的周氏。
自正统八年(1443年),钱皇后与英宗结为连理,直至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爆发,她始终未能诞下子嗣。依照明朝祖制“有嫡立嫡、无嫡立长”,周氏所生之皇长子朱见深,按理应当被封为太子。然而,英宗却一直期盼着皇后传来喜讯,因此迟迟未决立太子之事。
直至正统十四年,英宗御驾亲征瓦剌却不幸被俘,钱皇后仍未能身怀有孕。在为夫君忧虑奔波之际,她不幸残疾一腿,视力亦渐模糊。景泰元年,英宗自瓦剌归来,重返京城后,却被其弟朱祁钰囚禁于南宫。目睹心爱的妻子如此憔悴,英宗不仅未生厌弃,反更加怜惜与尊敬她。即便钱皇后终其一生未曾为英宗诞下子嗣。
周氏所诞下的皇长子朱见深,于正统十四年,即明代宗朱祁钰登基之际,被封为皇太子(景泰三年,其太子之位被明代宗废除)。直至景泰八年,英宗得以复位,鉴于钱皇后无子嗣,遂恢复朱见深的太子身份。周氏因子得荣,被封为仅次于皇后的皇贵妃。
周氏不甘心于既有的地位,竟敢指使宦官蒋冕在孙太后(英宗之母)面前挑拨离间,致使英宗萌生废黜无子嗣且身有残疾的钱皇后的念头。英宗震怒,此事方告一段落。英宗本想永保其结发妻子的安宁,让她安享晚年。然而世事难料,英宗在复位仅八年后便不幸病逝。
临终之际,英宗在遗诏中留下了三条重要指令。其中,首条是命皇太子朱见深继位,而次条与第三条则皆与钱皇后息息相关,涉及废除殉葬制度,并允诺在多年之后,与钱皇后同葬于帝陵之中。即便如此,英宗仍旧心有余悸,紧紧握住大学士李贤的手,反复叮嘱,务必确保钱皇后能与自己一同安息于地下。
作为英宗的嫡室,钱皇后在辞世后,按照祖制应当与英宗合葬于帝陵之地。
英宗为何不安?
实际上,这一切都源于朱见深的生母,周氏,她正是本篇文章的核心人物——孝肃皇后周氏。英宗对周氏的了解可谓透彻,周氏与钱皇后在名分上长期争夺,即便钱皇后去世,这种争斗也未停止。她甚至多次违背礼制和祖规,只为争夺名分。然而,尽管周氏一生争斗,最终还是被她的孙子明孝宗揭露了真相。这一切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?
周母因子而贵,却仍居钱后之下。
孝肃周皇后,出自顺天府昌平州一户平民之家。在明朝,皇后的选拔并不拘泥于出身,因此周氏有幸得以踏入宫廷,成为了一名妃子。起初,周氏的位阶虽不高,却颇得皇帝的宠爱。
正统十一年,英宗生下重庆公主。
正统十二年,生英宗长子朱见深。
正统十四载,明英宗不幸被俘,郕王朱祁钰承继大统,登基为帝。此时,年仅二岁的朱见深在孙太后的封赐下,荣膺皇太子之位。
景泰三年,朱见深太子之位不幸被其叔父明代宗朱祁钰所废。
景泰六年,周氏喜得贵子,乃英宗皇帝的第六子,名朱见泽。
景泰八年,英宗得以复辟,遂将周氏晋封为皇贵妃,荣膺六宫之尊。
周氏封为皇贵妃前,地位不定。
鉴于儿子被封为皇太子,周氏并未安于皇贵妃的身份,她的心之所向实乃皇后之位。加之钱皇后此时已有所不便,周氏便自认为她完全有资格取代钱氏,登上皇后之位。然而,让周氏始料未及的是,英宗对钱皇后情深意重,他丝毫没有废除钱皇后之位的念头。
在英宗在位期间,周氏纵然心中有所不甘,亦不得不“屈尊”位列钱皇后之后。
英宗本期冀终身庇护发妻,却与先父朱瞻基同命,未至不惑之年便不幸驾崩,终究未能持续守护妻子周全。然而,他对周氏的野心洞若观火,忧虑她在他离世后可能遭受委屈,这才在遗诏中继续对她予以庇护。
然而,英宗驾崩后,周氏便不顾礼法与祖制,与钱氏争夺名分。
周氏欲废钱氏后位。
朱见深登基,承袭帝位,被后世称为明宪宗,并启用“成化”作为年号。新皇即位后的首要事宜,便是向皇太后行以尊礼。依照祖制,他理应先将嫡母尊封为皇太后,继之才是生母,因为嫡母身为先帝的正室,与生母在尊卑之序上有着明显的差别。
周氏在英宗复位之际便心生觊觎皇后的念头,而今其子登基为帝,她又岂能甘愿位居钱皇后之下?
在两位皇太后与臣子们讨论尊号之际,周氏急令身边的宦官夏时传旨群臣:钱皇后因体弱多病,不宜称太后,应尊周皇贵妃为皇太后。钱氏未曾诞下皇子,岂能具备太后之位?此乃效仿宣宗昔日废黜胡善祥后位之举,亦当废钱氏后位。
周氏的圣旨一经颁布,朝中群臣立时议论纷纷,各抒己见。
遗诏不可随意更改。
彭时亦赞同。
在天之灵与地之圣前,圣上仁爱孝顺,岂可独尊生母而忽略嫡母之尊贵呢?
两位学士言,群臣齐声附和。
周家与身边的宦官夏时一时无法有力地辩驳,情绪激动,于是心生一计,打算让新登基的儿子宪宗出手为自己争取应有的地位。然而,宪宗当时头脑清醒,深知正室与庶出之间的尊卑之分,若真的遵从生母的愿望,他恐怕会背上千古骂名。
因此,在此次事件中,宪宗并未站在生母一方,反而劝导母亲接受两宫皇太后并尊的事实。
周氏蛮横,群臣不满。
毕竟,钱皇后正深陷于丈夫离世之痛,心中毫无争夺权力的念头;反观周氏,却恃势凌人,使得朝中大臣对她心怀不满。
皇上心中亦怀此意,但鉴于孝顺生母的孝道,不便直言相告。
是年天顺八年三月,英宗驾崩两个月之期,钱皇后与周皇贵妃一同被尊封为太后。
钱皇后被誉为“慈懿太后”,相比之下,周皇贵妃则仅被尊称为皇太后。
尽管周氏心中满是不悦,然而连儿子也未曾站在她这边,她只能默默忍受内心的郁结。
(以下称周氏为周太后,钱氏为钱太后)
然而,鉴于周太后的性情,她自是不会轻易罢休。一旦有机可乘,她便会故意对钱太后施加困扰。
周氏公然与钱太后为敌,宪宗对其嫡母心怀嫌隙。
此番经历过后,朝中大臣们深知周太后的性情难测,深恐若钱太后先于周太后离世,周太后必会插手先帝合葬之事,因此纷纷提前为钱太后做打算。于是,在着手为英宗修建帝陵之际,李贤便提议,在英宗的陵墓之外,再增建两座墓室。
实际上,朝中大臣以及宪宗均洞悉了李贤的意图,周太后亦然。
周太后心中始终对钱太后在英宗在世时占据皇后之位耿耿于怀,更不愿在英宗逝后,钱太后再插足自己的感情世界。显而易见,周太后坚决反对钱太后与英宗合葬,于是她在宪宗面前痛哭流涕。面对周太后的坚决态度,无论是宪宗还是朝中众臣,都束手无策,只得暂时搁置此事,转而专注于为英宗修建陵墓。
尽管钱太后在后宫的位阶较周太后为高,然而她却淡泊名利,未曾有过争夺权力的举动,亦未曾与周太后有过争执。即便如此,周太后却始终不以为然,每当有机可乘,便会与钱太后展开对抗。
熟知宪宗者,皆知他一生的至爱乃年长他十七岁的万贞儿。然而,英宗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,都未曾同意将万贞儿立为儿子的正室。因此,宪宗不得不另选他人为后,最终吴氏与宪宗喜结良缘,荣膺正宫皇后的宝座。
尽管吴皇后年轻貌美,宪宗却对她的魅力视而不见,依旧偏爱那位尚未被封为皇后的万贞儿。
吴皇后对万贞儿的得宠心怀嫉妒,遂刻意寻衅,对她施加了严厉的杖责。
宪宗目睹心爱女子遭受打击,怒火中烧,不仅对吴皇后施以杖责,更是决意废黜其后位。
且已为废后之事寻得合理之由,以告知两宫皇太后。据野史所载,钱太后坚信吴皇后并无过错,贸然废黜皇后实属不妥。周太后对吴皇后并无异议,只是鉴于钱太后对吴皇后的力挺,便有意与钱太后反其道而行,最终同意了宪宗废后的决定。
太后无奈,只得应允。
自那件事件起,宪宗对嫡母的感情便产生了嫌隙。成化三年,宪宗在晋封生母周太后娘家之际,对钱太后的家族却只字未提。直至明孝宗即位,方将钱太后的侄孙钱承宗封为安昌伯。由此,钱太后在后宫的境遇愈发困苦;宪宗在诸多事宜上,愈发偏向于自己的生母周太后。
钱太后成化四年病逝。
理应如此,钱太后自应安葬于帝陵,与英宗共眠。但众臣的顾虑并非无中生有,周太后又怎会轻易让钱太后的愿望成真?
阻拦钱太后合葬帝陵
遵照英宗的遗愿,亦循明朝祖制,钱太后是唯一能与英宗同葬者。然而,周太后坚决予以反对,她要求儿子宪宗为她另选墓地,坚决不允许其安葬于帝陵之中。宪宗素来对生母孝顺有加,加之此时他已明显倾向于支持生母,因此便与周太后商定,想出了应对群臣的说辞。
群臣怎看透宪宗与周太后的伎俩?
彭时大学士在宪宗尚未发言之际即言:钱太后与英宗合葬,此乃祖制亦为英宗遗愿,岂有他议需讨论之理?
宪宗意识到此刻开口并非良机,于是决意择日再行商议。
在次日,宪宗经过一番周密准备后,再次召集众臣进行商讨。大学士彭时不厌其烦地重申了他的观点,其他内阁大臣亦纷纷对宪宗的仁德孝顺大加赞赏。这使得宪宗一夜思考的托辞无法施展,于是他直言不讳地说:“你们所言,朕岂有不知?然而,若钱太后与先帝一同安葬于帝陵,那朕的生母岂不也就无法与先帝同穴了呢?”
彭时目睹宪宗坦诚以对,心中顿时释然,遂言道:
皇帝历来对两位皇太后极尽孝道,此事早已为世人所共知;若皇帝欲践行其孝道,便不得不违背常规的礼仪与祖制。
阁臣受宪宗话语敲打。
面对内阁大臣们的质问,宪宗无言以对,沉默良久,终是感慨道:“若连亲生母亲的教诲都置若罔闻,我岂还算得上是一个孝顺的儿子?”
计划修建三座墓室,并让两位皇太后与英宗一同安葬。即便群臣提出了这一略显妥协的方案,周太后却坚决予以拒绝。因此,宪宗亦不敢轻率应允,于是只得让廷臣们继续商讨。
宪宗原本坚信群臣能够理解其衷心之苦,却未料以礼部尚书李秉为先锋,竟有99位廷臣义无反顾,誓要为钱太后讨回公道。翌日,支持者人数激增至四百七十人,纷纷为钱太后鸣不平。
即便如此,周太后依然坚决拒绝让步,怒气冲冲。面对母亲的固执,宪宗不顾朝臣的多次恳请,毅然颁布了“为钱太后另择墓地”的御旨。群臣眼见宪宗如此一意孤行,于是在退朝之后,纷纷聚集在文华殿外,齐齐跪地,放声痛哭。
尽管宪宗下令命群臣退场,然而众臣却执意逗留,直至午后申时仍坚持跪地不肯离去。
宪宗与周太后共同忧虑,生怕再生变故,遂应允了朝臣们的请求,增修了两座墓室。左侧的墓室特为钱太后预备,而右侧则留给了周太后。同时,正式为钱太后追赠谥号“孝庄睿皇后”,其神牌亦被供奉于太庙之中,与英宗的神牌并排安放。
若此,钱太后似乎得以与夫君相守于世,但事实的发展却远非如人所预期般顺畅。
周太后在修建墓室的过程中暗藏玄机:鉴于英宗帝陵的工程已然告竣,新增两座墓室需在此基础上进行,故而必须先行挖掘墓穴,继而从地下开辟隧道,以连接两座墓穴与英宗墓穴,方能实现真正的合葬。然而,周太后故意指使负责修建陵寝的宦官,将钱太后墓穴通往英宗墓穴的隧道挖掘错误,致使隧道仅连通了自己的墓穴与英宗的墓穴。
臣子们对此一无所悉,周太后更是坚决反对将钱太后的神牌画像安置于英宗之侧。
即便钱太后驾崩,她亦未能享受到作为嫡后应有的尊荣。
宪宗崩,明孝宗朱佑樘即位。
朱佑樘自幼由祖母周太后(孝宗生母纪氏不幸早逝)抚养成人,他对祖母孝顺至极,尊称祖母为太皇太后。
弘治十七年,周太皇太后去世。
尽管周氏并非英宗的嫡后,然而孝宗对祖母孝顺至极,渴望祖母能够享有嫡后所特有的尊荣。于是,他为祖母追赠谥号“孝肃睿皇后”,并与英宗一同安葬于裕陵。其中,“睿”字正是英宗的谥号,周氏因此得以附其名。然而,依照明朝制度,继后及皇帝的生母均不得附以帝谥,此乃区分嫡庶的明文规定。此外,神牌亦不得供奉于太庙,而应安置于奉慈殿。
孝宗此举引来了大学士刘健、谢迁等人的异议:回顾英宗朝,周太皇太后所居地位仅至皇贵妃,嫡庶之间有着明确的尊卑之别。孝宗纵然对祖母孝顺有加,却并未如他的父亲宪宗那般,为孝顺之名而违背祖制。
于是,便采纳了群臣的建议,将祖母的谥号更改为“孝肃太皇太后”。
周氏与英宗的合葬事宜,早在宪宗在位期间便已定下,因而无人敢对此提出异议。于是,周氏得以安葬于裕陵。自周氏起,明朝皇帝的生母亦得以与皇帝一同安葬于帝陵之中。
尽管孝宗洞悉了孝庄睿皇后钱氏墓穴隧道一事,的确意图加以开通,然而,鉴于阴阳家的强烈反对,他最终只能作罢。
据此而言,在孝宗的统治时期,周氏尚未获得皇后的追封,而仅被尊称为“孝肃太皇太后”。
当嘉靖帝,孝宗之孙,执掌帝位之际,方将曾祖母周氏尊封为“孝肃皇后”。
结语
周皇后孝肃一生所争,无非是求取嫡后之尊享有的待遇:与帝共葬于帝陵、谥号与帝同列、神位得供奉于太庙,伴随英宗左右。然而,她仅实现了一项:与帝合葬于帝陵。
孝宗不仅降旨剥夺祖母谥号中的“睿”字,更是将她的神位安置于奉慈殿,而非供奉于太庙之中。
然而,孝宗仅将祖母尊称为“孝肃太皇太后”,并未追赠其皇后之位。换言之,在孝宗这一代,周氏未能如愿以偿地成就“皇后”之梦。直至曾孙嘉靖帝时期,她方才被追赠为“孝肃皇后”。
实则,嘉靖帝此举,其背后动机是出于对亲祖母孝惠邵皇后的敬仰。孝惠邵皇后,乃宪宗晚年尤为宠爱之妃嫔,她为宪宗诞下三位皇子,而嘉靖帝便是她所出之皇四子,兴献王朱祐杬的嗣子。鉴于明武宗朱厚照无嗣,皇位传承至孝宗的结发妻子孝康敬皇后及众臣的共同选择,实行了“兄终弟及”的继承制度,从而使得嘉靖帝得以继位。
嘉靖帝性格极端严苛,公然悖逆祖训,将亲生父母——兴献王与兴王王妃——尊为皇帝与皇后,赋予他们与顺位继承皇位的皇帝同等待遇,并将他们的神位供奉于太庙。此外,他还尊自己的亲祖母邵氏为太皇太后,并为了将祖母邵氏的神位安放于祖父宪宗的茂陵陵殿之中,特地将祖母邵氏追封为孝惠皇后。
与此同时,朝廷追封祖父孝宗的生母纪氏——在宪宗朝位列淑妃之尊——为孝穆纪皇后。
为彰显尊崇,特将曾祖母周氏追封为孝肃周皇后。
三位荣获追谥的皇后,其谥号并未沿用帝王的谥号,以此明辨嫡出与庶出之分。
即便在周氏离世多年之后,她的皇后梦终究是艰难地得以成真。
启泰网-免息股票配资-网炒股配资-深圳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